走进革命纪念馆 | 英雄血染湘江渡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于2019年9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分为七部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油画、视频、场景模拟、主题雕塑等形式生动展现红军长征全貌,并从军史的角度突出了湘江战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彰显红军英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纪委监委供图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的《陈树湘》油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纪委监委供图

党员干部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参观学习。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纪委监委供图
革命理想高于天
走进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铜铸的浮雕墙:背着大刀、握着枪支、牵着马匹的红军将士奋勇向前,脚下是用船只搭成的浮桥,江水之中炮弹炸出阵阵水柱。这是红军指战员在炮火中抢渡湘江的情景。左侧墙面上刻有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这句就包含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这段历史。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四个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其深刻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生动阐释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1934年11月,为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将士血战湘江。此役过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碧绿江水,被鲜血浸染。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在一楼全景馆里,馆内左右两边是湘江战役的情景模拟雕塑,正中间播放着《血战湘江》主题影片。1934年12月1日凌晨,渡江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发出紧急军令,其中有一行分量极重的字:“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西进,就是这样一个“活路被堵死、向死路求生”的生死抉择,而红军就是在“绝路”上获得了新生。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千难万险的一段征程,也是中国革命荆天棘地的一个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军令如山纪律似铁
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红军当时使用过的武器,其中有一门迫击炮格外引人注目。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携带的枪支只有3万多支,平均两个人还分不到一支枪,而作为重武器的迫击炮更是少之又少,只有38门。眼前这门迫击炮,是从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凤凰嘴渡口发掘到的,从这上面的斑斑锈迹,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门迫击炮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铭记起红军为了革命胜利,以钢铁般的纪律和血肉之躯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感人故事。
湘江战场上,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企图一举将红军歼灭。其间,国民党军连续五天五夜疯狂进攻,将红军逼入绝境。特别是1934年12月1日这天,战斗进入最关键阶段,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红军12个师中,只有4个师和军委纵队渡过了湘江。西岸的8个师,随时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凌晨,中共中央两个小时内连续发出两份急电,命令全力阻击进攻之敌。电报强调指出:“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在饥寒交迫、兵力悬殊、装备落后以及战况异常惨烈的危急情况下,中央红军各军团一切行动听指挥,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承担最为艰险的任务。红军广大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搏杀。
刺骨的江水、敌机的轰炸扫射、四面八方涌来的敌人……鏖战、抢渡、牺牲,残酷的战斗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夺走人的生命,但动摇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大战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同时,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军分别从界首渡口、凤凰嘴渡口、大坪渡口、屏山渡口等地抢渡湘江。在界首渡口,当地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靠着这样的浮桥抢渡湘江。搭桥时木板不够用,老百姓主动拆下自家大门的门板,帮助红军搭桥。红军在门板上都编好号,归还门板时丝毫不差,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优良的纪律作风。
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有一件文物——红军使用过的一杆老秤。它叫十六两秤,是红军专门用来买百姓物品的“公平秤”,也是衡量纪律规矩的标尺。当时,战事吃紧、军队粮食匮乏,红军拿着铜板银毫向当地村民购买粮食,所购粮食都是用十六两秤来称重,买卖公平。“这些当兵的很有纪律,态度很好。”村民对这支军队评价道。
生命写就历史荣光
在纪念馆内的一幅油画前,几乎所有参观者都会驻足瞻仰,久久凝视,从这位英雄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油画中,一位红军战士躺在担架上,鲜血染红了衣衫。油画上方,有一行字十分醒目:“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幅油画中的主人公是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
1934年10月,陈树湘率部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担任全军总后卫,同国民党追兵频繁作战,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
11月下旬,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牺牲,全师由6000余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12月1日,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渡过湘江。完成掩护任务后,陈树湘指挥红三十四师数次强渡湘江,都先后失利,陷入敌军重围。面对严峻形势,陈树湘执行退回湘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命令,率部突围。在激烈战斗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他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终于突出重围。
在道县,部队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危急时刻,陈树湘命令大部队突围,自己和两名警卫员留下掩护。经过激战,大部突出重围,陈树湘不幸被俘。
敌人抓到了一个师长,欣喜若狂,想要保住陈树湘的性命去向上级邀功。但陈树湘拒医拒食,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怒斥道:“你们抓住一个陈树湘,这算不了什么,全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革命的烈火,岂是你们能扑灭的?它必定越燃越旺,烧死一切害人虫,烧出一个新世界!”在敌人将陈树湘抬去邀功途中,他乘敌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大喊一声,将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也曾在油画《陈树湘》前驻足凝视,并说道:“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这片热土上,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对党忠诚的感人事迹。那些红军烈士们用生命诠释忠诚信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青山慰忠魂,阔步新时代。今天,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和伟大精神早已镌刻进每一位国人的心中,激励我们挺膺担当、勇毅前行,将革命前辈以生命赴使命,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薪火相传。(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纪委监委供稿)
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 |